EN

新青安、限水位、政策鬆綁? 購屋族最想知道的真相

元富YT頻道「翻轉學堂」於11月19日晚間邀請投資達人0.38陳宇凱線上直播,重點整理如下:


近兩年房市最火熱的關鍵字之一,就是「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(新青安)」。高額度、低利率、40年期、最長5年寬限期,讓許多首次買房族視為「購屋最強神助攻」。然而隨著房市熱度攀升、政府持續推出打房政策、銀行貸款額度逐漸緊縮,「到底還能不能申請?」「為什麼很多人申請下不來?」「新聞說水龍頭打開了,到底是什麼意思?」等疑問紛紛出現。

本篇文章將根據檔案內容並延伸業界實際狀況,全面解析:
• 新青安究竟優惠在哪?
• 2024-2025 年房貸「水位」為何全台變緊?
• 政策所謂的「鬆綁」是否真的有效?
• 銀行審核為何越來越嚴?
• 為何很多人「明明符合資格卻被婉拒」?
• 換屋族、預售交屋族、投資族應注意哪些風險?
• 想成功申貸,最重要的三面向六關卡是什麼?

如果你正準備買房、考慮新青安、已申請但擔心被退件,這篇將是目前最完整的解析。


一、新青安到底是什麼?一次掌握關鍵規則

新青安是政府在2023年8月推出的房貸優惠方案,排定三年期程(2023~2026 年)。符合條件者,可獲得政府利息補貼,並享有更寬鬆的貸款條件。


新青安的5大核心優惠:

1. 最高貸款額度:1,000萬元

2. 最高貸款成數:8成

3. 最長貸款年限:40年

4. 最長寬限期:5年(大多數一般房貸沒有)

5. 前3年政府利息補貼

這些條件加總起來,使得新青安對於:首購族、剛結婚成家、父母幫子女出第一間房都具備極大吸引力。看似誘人,但多數人忽略一件極重要的事:補貼不是「申請日起算三年」,而是統一到 2026/07/31 截止!多數人以為補貼是「三年」,但其實政府從一開始就設定到期日:2026年7月31日。


以下表格舉例補貼時間軸:

申請貸款時間

可享補貼時間

實際優惠程度

2023年8月

約3年

最划算

2024年8月

約2年

中等

2026年1月

僅剩半年

明顯縮水

可以看出越晚申請的人,補貼期間越短。這也是目前許多人「越接近預售交屋越焦慮」的原因之一。


二、為何「申請新青安卻一直卡住」?

真正的問題不是資格,而是「銀行水位」,許多購屋族最常遇到的情況:

• 「資格明明符合,但銀行不收件」

• 「審了兩個月,還是等不到撥款」

• 「之前朋友很容易過,為何我不行?」

其關鍵不是你不好,而是 銀行沒有“水位”。


房貸水位緊縮的原因來自三大法規:

1. 選擇性信用管制(央行的房市管制)

針對非首購、換屋族、第二戶以上貸款者,銀行必須限制貸款成數。如:

• 第二戶房貸:最高5成

• 第三戶以上:可能僅3成

因此,若你本身已有房子且有房貸,想買第二間,銀行可能直接告訴你:「成數最高五成」。自備款瞬間從二成跳到五成,買房計畫自然被打亂。


2. 銀行法72-2(房貸放款不可超過存款+債券的30%)

這條被視為「水位限制」的核心。
若銀行存款+債券=100億,房貸最多只能貸30億,當銀行已接近30%上限,就算你條件很好、信用完美、購屋動機正當,銀行仍可能婉拒。不是你不好,只是:銀行沒空間做你的案件。


3. 不動產集中度(房貸佔總放款比重不得超過40%)

台灣銀行業的房貸比重近年來逼近40%天花板。也就是說:銀行可以放款,但不能「太多都放在房貸」。即便72-2鬆綁,新青安可以不算,但不動產集中度仍未鬆綁,因此銀行房貸仍然不能大開水龍頭。


為什麼「新聞說水龍頭開了」卻仍然很難貸?

因為政府只鬆綁其中一個:

✔ 新青安不列入72-2(30%限制)

但以下兩個仍在:

✘ 不動產集中度(40%上限)

✘ 選擇性信用管制(第二戶成數限縮)

等於三道門只開了一道。對銀行而言,新青安雖然變得較易評估,但一般房貸、換屋族貸款、轉貸、增貸仍受限制。


三、房貸利率為何回不去了?(2.5%成常態)

近年許多購屋族在詢問房貸時,都會出現同一種錯覺:「怎麼利率變得這麼高?以前不是1字頭嗎?」、「朋友三年前才1.8%,現在怎麼都2.5%以上?」這種感受並不是錯覺,而是台灣房貸市場在過去三年裡經歷了大幅度的結構轉變。2025年的房貸利率之所以不再回到1字頭,是多重因素交織後的結果,而非銀行「變得不佛心」。以下分三大面向說明:


1. 全球利率環境改變,超低利率時代已經結束

首先要理解的是,台灣房貸利率並不是單獨存在,它深受全球資金成本、央行政策、以及金融市場利率影響。

從2022年起,美國與主要央行為了壓抑通膨,進行史上罕見的快速升息循環。雖然2024–2025年逐漸看到「通膨降溫」、升息步調放緩,甚至部分國家開始微幅降息,但整體利率水準仍遠高於疫情前。換而言之,世界已從「超低利率時代」回到「正常利率時代」。在這種大環境下,各國房貸利率同步回升,台灣也自然不可能回到1.3%、1.5%那種歷史低點。


2. 銀行資金水位吃緊,利率回升是市場自然反應

另一個關鍵原因,是台灣銀行的房貸「水位」早已逼近上限。過去三年房市持續熱絡,不論是自住、換屋族,或是預售交屋潮帶動的貸款需求,都讓銀行房貸占比大幅提升。但銀行受到多項法規限制,例如:

• 房貸總額佔存款+債券比重不得超過上限

• 不動產放款比率不得過度集中

• 第二戶以上貸款成數必須下調

在這些限制下,銀行即使「想做房貸」,也未必能「有空間做」。因此利率提高,變成銀行調節需求的手段:

• 利率高一點→自然會降低申貸量

• 申貸量下降→水位壓力減輕

這種調節方式比直接拒件更柔性,符合銀行策略,也避免市場恐慌。


3. 房市買氣強勁,銀行不需要「低利搶客」

利率會低,是因為銀行要搶客戶;利率會高,是因為銀行不缺客戶。而這三年正是「銀行不缺客戶」的典型狀況:

• 年輕家庭靠新青安大量湧入市場

• 預售交屋潮創下近十年新高

• 房價持續走高,購屋需求未見明顯下滑

• 多數人認為房價不會跌,反而加速進場

在需求明顯偏強的情況下,銀行自然不需要透過「低利率」吸引案件。只要維持審核、控管風險、把有限的水位留給優質客戶即可。這也是為什麼2.5%左右的利率,逐漸成為多數銀行的「地板價」。

因此,利率不再是決定成功率的關鍵,購屋族應調整觀念,在目前的市場架構下,比起糾結利率差0.1%、0.2%,更重要的事其實是:

• 貸款成數是否足夠?

• 能不能如期撥款?(尤其預售交屋族)

• 審核是否順利通過?

• 需不需要補文件、補財力?

• 銀行是否願意承作這個物件?

因為這幾年「貸不到」的風險,遠高於「利率略高」。要知道,差0.1%的利率,一年可能只差幾千元;但成數被砍、貸不下來,可能是數十萬、甚至百萬的資金缺口,嚴重時甚至造成整個買房計畫破局。


在房貸水位緊縮的年代,正確觀念應該是:

• 先求能貸、再求貸好。

• 先求成數、再求利率。

• 先求如期撥款、再談議價空間。

這才是現今房貸市場的真正生存法則。


四、為何很多人第一關都卡在「金流審查」?

金流,已經悄悄成為現在房貸審核最關鍵的一步。在多數購屋族的想像裡,只要薪資正常、帳戶裡看起來有足夠自備款,銀行就會放行。但真正的銀行審核邏輯與一般人的想像完全不同。對銀行而言,你帳面上「有錢」並不代表「能貸」。


銀行真正想確認的是:

• 你「如何」擁有這筆錢?

• 這筆錢的來源是否乾淨、穩定、無風險?

• 你是否有能力在未來30~40年穩定還款?

因此金流審查絕不是「看帳戶裡的數字」,而是一種「行為追蹤」,看的是你的收入軌跡是否連貫、資金來源是否合理、帳戶動態是否符合你的人設(職業、收入、財務狀態)。


在目前銀行水位吃緊、審查趨嚴的環境之下,金流的檢查程度比過去5~10年更細緻、要求更高,任何不合理的流動,都可能被視為高風險訊號。而他們必須把有限的貸款額度留給「風險最低」的客戶,因此每一筆金流,都要合理、可溯源、具備邏輯性。


而最常被否決的狀況包括:

• 自備款是信貸來的

• 自備款是房屋增貸來的

• 金流短期跳動、不連續

• 由非直系親屬匯入

• 父母匯款但父母帳戶來源不明

• 股票「近期才買入」後賣出

• 交屋前突然匯入大筆資金


❗ 最嚴重的情況是:銀行會把這筆「來路不明的金流」直接扣回成數。


五、理解房貸成功率的核心模型「三大面向」

1. 第一面向:物況(房子的狀態)

雖然銀行願意借你錢買房,但它真正的出發點是「如果你還不出錢,我能不能把房子順利處理掉?」因此物件的「流通性」是最核心的考量:

銀行最喜歡

銀行最不愛

市區電梯雙房 / 三房

小坪數套房

屋齡正常(非過老屋)

地下一樓

交通方便

山坡地、工業住宅

市場流通性高的物件

遠郊偏區

 

老公寓高樓層無電梯

 

頂樓加蓋、隔間套房

流通性差=銀行回收風險高,因此成數、利率、速度都會受影響。


2. 第二面向:人況(你的狀態)

房子可以看地段、屋況、坪數;但「人」的穩定性,才是銀行最難預測的。因此銀行會從多層面審查你的生活、工作、收入結構,包括:

• 收入是否穩定

• 是否有固定薪轉

• 稅單、扣繳憑單是否正常

• 是否有副業收入卻未報稅

• 工作是否屬高風險產業

值得注意的是:創業者、自由業者、SOHO會比上班族難貸得多,即使實際收入較高也一樣。


3. 第三面向:信用(聯徵)

信用紀錄是銀行判斷你「是否守信用」的最明確證據。任何異常,都會讓銀行提高警戒,包括:

• 有無遲繳

• 信用卡是否使用循環

• 信貸與車貸比重

• 聯徵查詢次數是否過多

請注意,銀行最不喜歡:「突然大量送件、到處查聯徵」的客戶。因此建議用:「問三家、送兩家、備用一家」的申貸策略,避免聯徵過多造成反效果。


六、哪些人最容易貸款?哪些最容易被退?

房貸審核不是單一標準,而是一場「綜合評分比賽」,在貸款愈來愈難的這兩年,許多人都有相同的困惑:「明明條件跟朋友差不多,為什麼他過了、我卻被卡住?」、「我收入很好,但銀行卻只給六成?」、「我信用沒問題,為什麼銀行還是叫我等?」,原因就在於房貸審核不是單點式的「好或不好」判斷,而是一種整體風險評估。

而銀行會將不同類型的客戶呈現不同的風險層級。下面這份「風險等級表」不是銀行公開的,但卻是目前市場最接近真實情況的分類,有助於購屋族理解自己所站的位置,並提前做好準備。

以下是根據市場現況整理出的「風險等級表」:

最容易貸款

(高通過率,此類族群基本上是銀行的最愛。)

中度風險

(需特別留意金流與文件準備)

高風險

(容易被砍成數或退件,換屋族尤其需小心,一旦成數只剩五成,極易出現資金缺口)

名下無房、無房貸

名下有房但無房貸

名下已有房貸,再買第二戶

上班族有固定薪轉

預售即將交屋

自備款來自信貸、增貸

自備款來源單純

自營商、自由業

股票短期買進賣出湧入大量現金

物件為標準電梯兩房/三房

副業收入但未報稅

老屋、套房、不受銀行喜愛的物件

信用完美

父母贈與但金流不夠乾淨

過往有信用瑕疵


而了解自己的分類,就是提高成功率的第一步

只要知道自己目前落在哪一個風險層級,就能有策略地準備資料、調整金流、選擇物件,甚至挑選對你更有利的銀行管道。


七、未來購屋族應如何因應?最務實的七大建議

回顧過去兩年台灣房市經歷了政策變動、貸款水位緊縮、預售交屋潮,甚至連新青安也因補貼到期倒數而形成一波波「急著上車」的熱度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無論你是首次購屋、預售即將交屋、或是準備換屋,每一位買房族都面臨同樣的問題,我該怎麼做才能讓整個流程順利往前進?

以下為最務實、最貼近實際需求的購屋策略,也是未來購物族最務實的策略:

1. 預售交屋者務必提前2–3個月送件

預售轉成成屋的那一刻,是房貸審核最緊張的階段。銀行每天收到的大量案件會排擠你的審核速度,尤其在水位有限時,延誤送件等於增加自己被延遲撥款的風險。

2. 換屋族建議「先賣後買」

換屋族最容易陷入的誤區就是:先找到喜歡的房子→不想錯過→先買,但名下已有房貸→新貸款成數剩五成,這會造成自備款直接暴增,讓原本買得起的房子變成買不起。而反過來操作,也就是「先賣後買」,才能避免短期

內背兩間房貸造成巨大壓力。

3. 自備款金流要乾淨、可說明、可追溯

金流檢查早已不只是形式,而是銀行審核裡最嚴格的一關。即使是父母匯款也要能說明來源,任何來路不明、跳動、不穩定的金流,都會引發銀行的疑慮。

4. 如果公股銀行排太久,可找保險公司、農漁會

許多人誤以為只有公股銀行能做新青安,或只有大型銀行可靠。事實上保險公司、農漁會、信用合作社等,都有能力承作房貸,且不受部分水位限制,速度比公股銀行更快。選擇「願意承作你的案件」的銀行,比選擇「最便宜的銀行」更重要。

5. 不要盲目比較利率

在水位緊縮的年代,「能不能順利撥款」比利率重要十倍。利率差0.1%,一年也許只差幾千元;但貸不下來,可能直接讓你損失數十萬訂金。

6. 物件要選好貸的,不是只有自己喜歡就好

如果想得高成數,銀行所考慮的「流通性」也是相當重要,因此在下訂前也是需要多方評估物件的地段及環境。

7. 聯徵不要亂查,不要同時送太多家

許多購屋族在諮詢過程中,常常被不同單位「誘導查聯徵」。一旦短時間內出現4~5次以上查詢紀錄,銀行會第一時間懷疑:過多紀錄反而會被銀行「先觀望、再婉拒」。


結語:現在的買房,不是比誰敢衝,而是比誰更懂規則

現在的房市環境正在快速轉變,買房不是比誰敢衝,而是比誰更懂規則,買房不再只是看價格、看利率,而是要看你是否了解貸款規則?是否提早準備金流?是否挑到銀行願意承作的物件?是否避開高風險行為?是否抓準時機與水位?

真正能順利買房的人,往往不是條件最好、收入最高、資產最多的人,而是最早準備、最懂規則、最清楚風險的人。買房從來不是一場速度戰,而是一場資訊戰。懂規則的人總是比別人更早一步,也更有機會買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間房。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