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CPI、PPI差在哪 一次看懂物價指數對股市的影響

CPI、PPI差在哪 一次看懂物價指數對股市的影響

在投資市場中,CPI(消費者物價指數)與 PPI(生產者物價指數)是最常被引用的兩大通膨觀察指標。這兩項數據不僅影響央行貨幣政策走向,也會直接牽動股市表現。本文將深入解析 CPI 與 PPI 的定義、差異、彼此的關係,以及對股市投資的實際影響,幫助投資人掌握市場風向。


什麼是 CPI?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意義

CPI(Consumer Price Index)是用來衡量一般家庭購買一籃子商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,因此被視為觀察通貨膨脹的最直觀指標。當 CPI 上升,代表消費者的生活成本增加、購買力下降。這通常會影響到民眾的消費行為,進而牽動企業營收及股市表現。

舉例來說:若 CPI 長期維持高檔,消費者可能減少支出,轉向價格較低的商品,導致零售業與服務業的成長趨緩。


CPI指數如何計算出來?

1. 台灣CPI指標

序號

台灣

比例

1

食物類

25.4%

2

衣著類

5.3%

3

居住類

24.2%

4

交通及通訊類

14.4%

5

醫藥保健類

4.8%

6

教養娛樂類

12.9%

7

雜項類

13.0%

*資料來源:行政院主計總處

 

 2. 美國CPI指標

序號

美國

比例

1

食物和飲料

14.376%

2

住房

44.384%

3

服裝

2.479%

4

交通

16.744%

5

醫療

8.108%

6

娛樂

5.385%

7

教育和通信

5.845%

8

其他商品和服務

2.677%

*資料來源:美國勞工統計局


台灣與美國 CPI 指標差異

各國 CPI 的組成比重不同,投資人解讀時需留意:

 • 台灣 CPI:以「食物(25.4%)」與「居住(24.2%)」為主要項目。

 • 美國 CPI:住房占比高達 44.4%,其次是交通與食物( 16.74%、13.38%)。

顯示出台灣 CPI 較受食品價格波動影響,而美國 CPI 則更依賴住房與租金成本。


核心 CPI

除了整體 CPI,投資人還需關注「核心 CPI」。核心CPI會排除食品與能源等波動性較大的價格項目,更能反映長期通膨趨勢,因此是各國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時的重要依據。


什麼是 PPI?生產者物價指數的意義

PPI(Producer Price Index)則是觀察國內生產者在批發或出廠階段的商品與服務價格變化。由於 PPI 位於產業鏈上游,被視為通膨的「先行指標」。當原物料成本增加,企業為維持利潤,往往會將成本轉嫁至下游,最終反映在 CPI 上。

換言之,PPI 是通膨壓力的「前哨站」,對投資人判斷市場走勢具有前瞻性價值。


PPI 與 CPI 的關聯:上游帶動下游

通常情況下,PPI 的上漲會在數個月後傳導至 CPI。當原物料價格上升,企業生產成本增加,如果選擇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,最終會反映在商品零售價格上,推升 CPI。

因此,投資人若想提前判斷通膨走勢,應同時追蹤 PPI 與 CPI 的變化。


CPI、PPI 對股市的影響

不同的物價走勢會對產業與股市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:

 • PPI 上升

 • 利多產業:石油、礦業、鋼鐵、化工等上游原物料公司。

 • 利空產業:製造業、零售業與下游消費品公司,因成本上升卻難以轉嫁,利潤空間縮小。

 • CPI 上升

 • 消費者生活成本提高,購買力下降,可能抑制消費性產業的營收。若CPI 長期高檔,整體股市信心也會受打擊。


PPI、CPI 四大組合情境

投資人常用 PPI與 CPI 的組合來判斷市場環境:

 1. PPI ↑ & CPI ↑:典型通膨,央行可能升息,股市承受壓力。

 2. PPI ↓ & CPI ↓:經濟放緩或通縮,央行可能降息刺激經濟。

 3. PPI ↓ & CPI ↑:企業「黃金時期」,成本下降但售價維持,利潤擴大,有利股市。

 4. PPI ↑ & CPI ↓:滯脹初期,企業成本高漲卻無法轉嫁,股市風險升高。


聯準會降息的參考指標

聯準會決定是否降息時,CPI及PPI是聯準會評估通膨狀況最重要的指標,而通膨是影響其貨幣政策決策的關鍵因素。

當聯準會考慮降息時,通常是因為以下兩種情況:

1. 經濟活動疲軟:經濟成長放緩,失業率可能上升。

2. 通膨壓力減輕:CPI 和 PPI 數據顯示通膨已經得到有效控制,並朝著聯準會設定的目標邁進。

而如果聯準會發現經濟成長疲軟,但通膨(CPI、PPI)仍然居高不下,他們會面臨兩難。在這種情況下,他們通常會優先控制通膨,暫緩降息。反之,如果經濟疲軟且通膨數據也持續回落,這將為聯準會降息提供更有力的依據。


把 CPI、PPI 當作市場雷達

CPI 與 PPI 並非互相替代,而是提供不同層次的通膨觀察角度。精明的投資人應該:

 •同時追蹤兩項數據,掌握通膨傳導鏈。

 •觀察產業別差異,選擇具防禦性或受惠產業。

 •結合央行政策走向,做出更前瞻的資產配置。

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,理解 CPI 與 PPI 的變化,能幫助投資人提早洞察經濟風向,把握投資先機。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