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價值投資實踐術,投資人必學的勝利方程式

價值投資實踐術,投資人必學的勝利方程式

元富YT頻道「翻轉學堂」於8月21日晚間邀請理財專家MIN線上直播,重點整理如下。

投資的世界瞬息萬變,新聞每天都在報導政經新聞與股價波動,許多人也會因接受資訊太過繁雜而造成心理焦慮不安。然而,在這股喧囂中,有一條歷久彌新的道路叫做「價值投資」。這並不是追逐短線獲利的捷徑,而是一套經過時間驗證的「勝利方程式」,能夠幫助投資人以穩健的方式累積財富。本文讓我們一起跟隨 Min 講師的思路,從理論到實務,全面拆解「價值投資實踐術」,學會投資人必學的勝利方程式。


為什麼要投資?了解財富自由的真正意義

主動收入 vs 被動收入

人生的收入來源,大致可以分為兩種:

1. 主動收入:透過工作、勞力換取的薪水。這種收入有天花板,隨著年齡增長甚至退休,逐漸減少。

2. 被動收入:透過資產累積與投資獲得,理論上沒有上限,能依靠富力效應持續放大。

如果我們只依靠薪水,長期下來購買力必然會因通膨而下降。唯有讓錢「為自己工作」,才能真正抵抗這種侵蝕。


通膨與購買力的流失

過去一顆水煮蛋可能只要 5 元,如今可能要 12 元。雖然口袋裡的 100 元鈔票數字沒變,但能買到的東西卻少了許多。從歷史來看,無論是美元兩百年的購買力下滑,還是台灣早期的「舊台幣換新台幣」事件,都是活生生的警示。因此,投資的首要目的不是快速致富,而是保護購買力,確保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不會因時間而縮水。


複利效應: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

巴菲特的財富曲線告訴我們,真正的財富增長並非來自短期暴利,而是長期穩健報酬的累積。


📌 舉例:如果投入 1 萬元,每年獲得 6% 報酬,40 年後將翻成超過 1000 萬元。這就是複利的威力。


💡 結論很簡單:盡早開始投資,並持續堅持下去,才有機會讓雪球越滾越大。


股票是什麼?從股東角度理解投資本質

許多人在券商APP上下單時,看到的可能只是代號、股價、漲跌幅,彷彿它只是螢幕上的數字遊戲。但如果僅僅把股票當作「買低賣高」的籌碼,我們就忽略了它真正的意義。

事實上,股票代表的是一間公司所有權的憑證。當你買下一股,你便真正擁有了公司的一小部分。雖然這份所有權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甚至更小,但它象徵著你不再只是旁觀者,而是企業成長路上的參與者與利益共享者。


股票的價值來自公司

股價每天上下波動,短線上會受到情緒與消息影響,但從長遠來看,股票的價值最終仍取決於:

1. 公司能不能穩定賺錢?

2. 公司是否具備持續成長的潛力?

3. 公司是否有護城河,能抵禦競爭?


📌 換句話說,股票價格的本質,就是公司經營成果的投射。


公司的一生:從新創到上市

要理解股票的意義,我們可以把一間公司想像成人,它也有生命週期:

1. 新創期:只有想法和少數產品雛形,主要靠創辦人、天使投資人,或家人朋友提供的資金生存。這個階段風險高,但潛力巨大。

2. 成長期: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,有穩定營收後,會吸引創投或私募基金的加入。公司會積極擴張,從一間店到十間、百間,例如八方雲集、王品最早的發展歷程。

3. 上市(IPO):當公司規模足夠,就能透過 IPO(Initial Public Offering)進入公開市場。股票開始在交易所掛牌,任何投資人都可以透過券商買進或賣出。這時候,普通投資人也能參與企業的未來。

📌 一旦理解這個過程,你就會發現:買股票不是在押漲跌,而是參與一間公司成長的旅程。


為什麼要用「股東心態」看待股票?

許多投資人習慣盯著螢幕,看股價漲跌決定心情,今天賺錢開心,明天跌了就焦慮。但真正的價值投資人,會告訴自己:

• 當我買進一張股票,就等於成為這間公司的股東。

• 既然是股東,應該關心的是公司能不能長久經營、能不能持續獲利,而不是每天的股價波動。

• 股價漲跌只是「市場給你的報價」,不會改變公司內在的真實價值。


💡 舉例來說,當你走進 Starbucks,點了一杯 150 元的咖啡時,你可以用兩種角度看待:

1. 消費者角度:這杯咖啡好喝、價格不算便宜。

2. 股東角度:全球每天有數百萬人都在花錢買這杯咖啡,這樣穩定的現金流讓公司有能力持續擴張。


📌 若你能養成「股東視角」,那麼每一次消費、每一次觀察,都可能成為投資靈感。


價值投資的實踐原則

價值投資並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,而是一種需要長期實踐的「生活哲學」。它強調的是心態與方法的結合,以下四個原則,是投資人必學的核心,也是能否長期成功的關鍵:


1. 長期思維:買股票就是買公司,讓時間成為最強盟友

很多人進股市只看股價,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什麼,而市場又容易受到議題發酵及資金輪動的影響,形成一時的漲跌,但這也只是當下的情緒反應。投資人更須要去理解的是,真正能不斷推動股價長期上漲的,是公司成長及獲利持續增加,那我們就更應該像老闆一樣,深入研究這間公司。因此,價值投資人應該把重心放在:

需要關注的面向包含:

• 產品與服務:它的東西好不好?市場接受度高不高?

• 產業成長性:是否跟上趨勢潮流?產業是否還有成長空間?

• 商業模式:公司怎麼賺錢?靠一次性交易,還是長期訂閱?

• 管理團隊:老闆與核心經營者是否值得信賴?

• 財務狀況:營收獲利是否穩定?負債是否過高?


📌 案例:蘋果公司(Apple)推出 iPhone、Mac、iPad,還有訂閱制的 iCloud、Apple Music。它的產品力強、商業模式多元,品牌價值更是全球領先。若你是蘋果的股東,你不是單純在押注股價,而是實際擁有全球最賺錢的科技公司之一。


2. 建立觀念:理解「安全邊際」的概念

巴菲特說過:「投資的第一條規則是不賠錢,第二條規則是記住第一條。」這代表投資並不是要你追求每次都賺大錢,而是要避免「一次錯誤就全盤皆輸」。
「安全邊際」的概念就是:買進時要留有緩衝,不要在高估時追價。

• 在便宜時買進,風險相對小。

• 避免過度槓桿(借錢買股票),以免遇到市場修正時被迫賣出。

• 隨時留有「退路」,讓自己能承受短期波動。


📌 案例:假設某公司合理價值估計在 100 元,你不應該在 120 元追高,而是等市場恐慌、股價跌到 70–80 元時再買進。這樣即使短期再跌,你仍有安全空間,不至於被洗出場。


3. 紀律至上:戰勝情緒,才能穩定獲利

投資最難的不是「找到好公司」,而是「控制自己的情緒」。市場大跌時容易恐慌,新聞滿是利空,許多人急著賣出,股價往往跌到低估。市場大漲時又容易貪婪,大家搶著買股票,股價往往被推升過高。而如果如果沒有紀律,很容易高點追進、低點砍出,成為「韭菜」。

紀律的具體做法包括:

• 事先設定停損、停利點,避免臨場猶豫。

• 持續執行投資計畫,不因短期消息而隨意改變。

• 定期檢視投資組合,而不是每天被股價牽著走。


價值投資人必須訓練心性,保持冷靜判斷,別人在恐懼時,我要冷靜觀察,甚至可能是買進的好機會。別人在貪婪時,我要小心,避免在最高點進場。


📌 案例:2020 年疫情爆發時,全球股市大跌,道瓊指數短短一個月跌掉三成,許多人恐慌出清。但那些冷靜評估公司基本面、在低檔布局的投資人,後來反而享受了股市的強勁反彈。


4. 持續學習:不斷擴張能力圈

世界不斷改變,今天熱門的產業,可能在十年後就被淘汰。投資人若停留在原地,很容易錯過新機會。因此,價值投資的最後一個原則,就是持續學習,主動去理解新的產業與商業模式,讓自己的「能力圈」不斷擴張。


而「能力圈」的概念,是指每個人對某些領域比其他人更熟悉,如:

• 醫生比一般人更了解醫療產業。

• 工程師比一般人更了解半導體。

• 餐飲業者比一般人更了解餐飲市場。

投資時,專注在自己理解的領域,判斷會更準確。能力圈不是固定的,它可以隨著閱讀、研究、生活觀察不斷擴大。


📌 案例:如果你是咖啡愛好者,可能比別人更早注意到星巴克、路易莎、85 度 C 的差異,甚至能看出哪個品牌更受市場喜愛。這些觀察,就可能成為你的投資優勢。


如何分析一間價值投資的公司?

步驟一:篩選公司

判斷一家公司的產品與服務是否具備競爭力,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:

1. 產品力:產品好不好用?顧客滿意度如何?

2. 品牌力:是否具備品牌價值、品牌溢價?(例:星巴克比一般咖啡貴,卻依然熱銷)

3. 生態系:是否形成網路效應,讓顧客被鎖定在系統中?


此外,經營團隊也至關重要。好的管理層能帶領公司成長,反之可能導致醜聞或經營失敗。


步驟二:看產業

一間公司再好,如果處於衰退產業,也難以逆天而行。投資人應判斷產業所處的生命週期:

• 胚胎期:剛起步,新創公司居多。

• 成長期:需求快速擴張(如電動車、AI)。

• 成熟期:需求趨於穩定(如智慧型手機)。

• 衰退期:需求逐漸消失(如 DVD 播放器)。


步驟三:做估值

估值的重點在於確認一間公司是否被低估或高估。這通常包含:

• 財務預測(未來營收、獲利)

• 各種估值方法(本益比、折現現金流 DCF 等)


📌 只有當公司是「好公司 + 好產業 + 合理價格」時,才是理想的投資標的。


結語:打造屬於自己的勝利方程式

投資的核心,不在於每天追逐新聞,也不在於猜測短線走勢,而在於是否真正理解自己買進的公司。正如巴菲特所說:「投資不是看今天能賺多少,而是未來 10 年、20 年能否持續創造價值。」只要把握「研究公司、判斷產業、合理估值、紀律投資」這四個步驟,你也能逐漸建立屬於自己的勝利方程式。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