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常見的ETF投資迷思

近年來,ETF逐漸成為投資市場的主流,許多國人也從「存股」轉向「存ETF」,涵蓋範圍從台股、債券到海外市場,選擇多樣且操作便捷,因此廣受投資人歡迎。然而,ETF產品種類繁多,讓不少人感到眼花撩亂,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選擇,不少投資人難以有效篩選,投資風險也隨之提高。

此外,隨著ETF熱潮興起,大量廣告和行銷資訊紛湧而至,從銀行、證券商到理財部落客、財經網紅,充斥著各式投資建議,ETF雖是簡單入門的理財工具,但許多新手投資人僅關注「銅板價」「高利率」與「股票代號」等關鍵字,卻忽略產品實質內容。元富證券為協助投資人避免被迷思誤導,特別整理出幾點常見誤區,幫助投資人更理性看待並作出適當的投資決策。


ETF投資七大迷思與真相

迷思一:高股息ETF一定比較好?

高股息ETF深具吸引力,但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情況,高股息通常意味公司將盈餘分配給股東,但這不代表公司的成長性較低,投資人應該綜合考量公司的營運狀況、產業前景和股息成長性。此外,部分高股息ETF的配息可能來自本金,長期下來可能侵蝕本金,反而導致資產縮水。


迷思二:配息頻率越高越好?

高配息ETF受到市場追捧,業者持續推出「季配息」、「月月配」等多項產品,但頻繁配息不代表實際獲利,若ETF無法填息,配息只是左手換右手,未必真正增加資產。此外,元富證券提醒投資人,領息後再投入會增加交易成本,對於不需要每月現金流的人來說,頻繁配息反而不利於長期報酬。


迷思三:ETF可以完全取代個股投資?

ETF具備分散風險的優勢,但無法完全取代個股投資,對於具備個股研究能力的投資人,投資個別的優質公司仍有機會獲得更高報酬;除此之外,ETF的成分股固定,無法靈活調整,而個股投資可隨市場變化即時調整,增加操作彈性。


迷思四:ETF就不會賠錢嗎?

ETF績效與追蹤指數同步波動,但無法保證獲利,因為當市場下跌時,ETF淨值也會隨之下降,加上ETF並非固定配息商品,過去的配息率不等於未來,元富證券建議投資人應重視「總報酬率」,包括價格變化與配息的綜合績效。


迷思五:買了ETF就不用管它?

儘管ETF多屬被動管理,但投資人仍需定期檢視投資組合,並隨市場變化和自身財務狀況進行調整,例如,市場環境變動或個人風險承受度改變時,應適時調整ETF配置比例,確保資產配置符合目標。


迷思六:ETF買越多檔越好?

過度分散投資雖能降低單一標的風險,但會稀釋整體報酬,並增加管理成本。當投資標的過多時,追蹤每檔ETF的績效變得困難。元富證券建議投資人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目標,挑選適當數量的ETF,避免陷入「分散風險卻失去專注」的困境。


迷思七:殖利率越高越好?

殖利率越高不代表越穩定或更適合長期投資,因為台股近5年平均殖利率約4%,高股息ETF若能達到6%至8%的年化配息率已屬不錯,但是如果標榜超高殖利率,可能是透過頻繁換股來達成,這類ETF若無法填息,將面臨「賺息賠價差」的風險,投資人應特別留意其填息能力。


總結:ETF商品多元,風險評估不可忽視

面對街頭巷尾的投資話題與市場熱潮,許多新手投資人紛紛湧入市場。然而,ETF商品種類繁多,若投資人僅抱持「一籃子股票就能無腦存股」的想法進場,極易在選擇時陷入困難或做出錯誤判斷,在這樣的環境下,第一線營業員更無法有足夠時間向客戶詳盡說明產品內容,或協助評估風險承受度與理財需求,進一步放大了投資迷思的影響。

於此,元富證券針對投資人常見的七大迷思進行說明,首先,高股息ETF雖有吸引力,但部分配息來自本金,可能侵蝕資產。高配息頻率也不一定有利,若無法填息,反而增加交易成本。ETF的分散風險優勢無法完全取代個股投資,個股靈活調整的優勢依然存在。此外,ETF的淨值會隨市場波動,並非穩賺不賠,投資人應重視總報酬率而非僅看配息率。

挑選ETF時需先釐清個人需求,針對產業趨勢、股票或債券標的、商品與貨幣型基金、是否配息及配息頻率等要素進行篩選,才能避免盲目投資,提升資產配置效率,實現長期穩健的財富成長。

元富證券建議,投資人應在進場前詳閱公開說明書,並根據自身的投資需求、風險承受度與理財目標,謹慎評估後再進行資產配置,採用多元化資產配置與定期定額策略,能有效分散風險並養成穩健的長期投資習慣。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