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對股票存千萬,股利與成長雙贏的投資策略
養對股票存千萬,股利與成長雙贏的投資策略
元富YT頻道「翻轉學堂」於8月12日晚間邀請理財專家華倫老師線上直播,重點整理如下。
股市就像一個大海,有人划著小船急著衝浪(短線交易),有人駕著貨船慢慢航行(長期投資)。前者可能在短時間內賺到漂亮的獲利,但也可能一個浪打來船就翻了;後者雖然航速慢,但只要方向正確、裝載穩固,最終能把滿滿的貨物(資產)安全送達目的地。
如果你的目標是退休後有穩定的現金流、累積千萬以上資產,那麼「養對股票」是關鍵。所謂「養」,不是今天買明天賣,而是像養成一棵樹:從種下幼苗、澆水施肥、耐心等待它長大,最後能開花結果,年年收成。
養對股票的核心思路:股利穩定 + 成長潛力
很多人以為投資只能二選一,透過「穩穩領股息」或者「追求高成長」。其實,兩者可以並存,而且是互相加分的。
• 股利穩定:像是穩定工作的薪水,給你安全感,讓你在市場下跌時不慌亂。
• 成長潛力:像是事業加薪或副業收入,讓資產的雪球越滾越大。
關鍵在於配置比例。穩定型標的讓你睡得安穩,成長型標的幫你跑贏通膨、創造資本利得。
第一步:打好「穩定現金流」的地基
就像蓋房子前要先打穩地基,投資組合也需要有一批抗風浪的股票,幫你撐過市場波動期。以下提供類股舉例(非買進建議),大家也不訪思考目前手中持股是否有如此特性:
• 中華電信、台灣大、遠傳:不論景氣好壞,大家還是要上網、打電話。這些公司收入穩定、配息穩定,是很好的「防守型」標的。
• 食品與家用品公司:像統一、大統一、櫻花、大潤發等供應商,產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,需求不容易受到景氣衝擊。
• 0056(高股息指數):一年配息兩次到四次,殖利率相對高,適合作為現金流基礎。
• 00919、00929 等月配息 ETF:對於想要穩定領息的投資人,是另一種選擇。
💡 重點:這部分的資金配置,就像蓋房子的「混凝土結構」,不用特別追高殺低,目的是持續穩定領息。
第二步:添加「成長動能」的引擎
穩定的地基有了,接下來要加上推動資產增長的動力,也就是成長型股票與ETF。以下一樣提供類股舉例(非買進建議):
• 台積電:半導體龍頭,幾乎壟斷先進製程,AI、5G、車用電子都離不開它。雖然殖利率不高,但長期成長性極高。
• 0050(台灣50):集合台灣市值最大的 50 家公司,涵蓋成長與穩定兼具的企業。
💡 重點:成長股的波動比防守型高,所以不要重壓單一股票,建議用 ETF 分散風險,或用「定期定額」平滑進場成本。
第三步:面對市場波動,須保持理性並規劃應對策略
不管多看好某檔股票,它的股價都不可能一路直線上升。遇到大跌時,心態和資金控管才是決勝關鍵。
市場下跌時,如果用融資買股,很容易被迫在低點斷頭,後續反彈也與你無關。用自有資金投資,才有耐心等到反轉。
不要一次把資金全砸進去,而是分批買入。比如台積電在高檔時先小量布局,下跌再逐步加碼,平均成本會更漂亮。
短期股價波動不代表公司體質變差。只要企業基本面穩健,產品有市場需求,就值得繼續持有。
存股、養股票的意義?我該如何執行資產配置?
從歷史數據看,美國道瓊指數、台灣加權指數長期呈上升趨勢,即使中間經歷戰爭、金融危機、疫情等重大事件,最終仍創新高。原因很簡單:
• 人類生活水準提升
因此,長期持有優質資產,時間會成為最大的護城河。
假設你有 100萬資金,可以這樣分配:
• 50% 穩定領息股 / 高股息 ETF
• 30% 成長股 / 市值型 ETF
• 20% 國際市場 ETF
這樣既有穩定現金流,也有資本成長空間,還能分散地區風險。
年齡階段
|
穩定股息比例
|
成長型比例
|
建議重點
|
---|---|---|---|
20-35歲
|
30%
|
70%
|
把握時間優勢,成長股與ETF多配置
|
36-50歲
|
50%
|
50%
|
穩定與成長兼顧,資產配置漸趨平衡
|
51-65歲
|
70%
|
30%
|
強化現金流,減少波動衝擊
|
65歲以上
|
90%
|
10%
|
以領息為主,保留少量成長標的
|
過去曾有人重壓單一餐飲股,佔資產 70%,結果公司營運衰退,資產大幅縮水。
💡 原則:單檔股票比例不超過 10%,ETF可適度提高比例分散風險。
• 不要和別人的報酬比較:投資不是比誰短期賺得多,而是比誰能長期活下去。
• 利空時反而是機會:只要公司基本面沒變,股價下跌是便宜加碼的時機。
• 多元配置:產業、地區、資產類別都要分散。
總結:投資是一場馬拉松,讓股票成為你的「印鈔機」
養對股票的關鍵不是追求一年內翻倍,而是用十年、二十年的時間,讓股息成為生活的基礎,讓資本增值成為額外的驚喜。
市場永遠會有波動與利空,但穩定的現金流、耐心持有與良好的資金管理,才能讓你在投資路上跑得久、跑得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