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股還能投嗎?闢解關稅陰霾下的投資策略
美股還能投嗎?闢解關稅陰霾下的投資策略
元富YT頻道「翻轉學堂」節目於7月15日晚間邀請理財講師施雅棠線上直播,重點整理如下。
隨著美中貿易衝突升溫、川普再度揚言全面課徵關稅,市場風險看似加劇,但美股卻持續刷新歷史高點。面對這樣的反差現象,投資人該如何應對?本篇文章將深入分析當前市場現象、探討潛在機會與風險,並提供具體的產業選股策略,協助你在風險中找出突破點。
關稅威脅未退場,為何市場反應冷靜?
近期再度出現關稅升溫的聲音,美國預告針對多國課徵15%~30%不等的進口稅,包括日本、韓國、甚至可能波及台灣。儘管政治訊號明顯,但股市卻並未像以往出現劇烈波動。
這種反應背後的邏輯在於,市場早已熟悉「喊聲多、落實少」的操作節奏。關稅政策頻繁變動,反倒使得企業與投資人調整了節奏,多以「提前因應」方式解決,例如提早拉貨、轉單因應,甚至提早布局替代產地。此外,市場普遍認為關稅政策最終落實機率不高,因此選擇觀望而非恐慌拋售。
📌 市場反應邏輯:
• 關稅威脅 ➜ 企業提前拉貨 ➜ 短期營收拉升
• 政策反覆 ➜ 投資人「免疫」 ➜ 股市不跌反漲
台灣處境微妙:關稅風險可控
在美國公布的貿易制裁名單中,台灣與印度尚未被正式列入。這或許是出於政治敏感性,也可能是談判尚未定案。然而只要台灣關稅水準與日本、韓國持平,半導體供應鏈的競爭優勢預期可維持。
市場解讀為,美方傾向低調處理與台灣的經貿互動,避免引發地緣政治反彈。此舉亦有助於維持台積電等高階晶圓代工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穩定性。
市場溫度計:從散戶情緒判讀高低點
股市的多空循環往往與「市場情緒」密切相關。即使指數創新高,但若散戶仍有一定比例保持保守態度,市場就未真正過熱。根據最新散戶信心指標,目前仍有約三成投資人對市場持保留看法。這代表市場並未進入全面亢奮階段,短期內出現高點反轉的機率相對較低。
建議投資人可持續關注如下三項指標:
📌 Google 趨勢搜尋熱度(如:比特幣、AI)
📌 散戶多空比
📌 VIX 恐慌指數(波動率)
這些都是判斷是否進入極端情緒的重要工具。
產業趨勢三主軸:資金將流向哪些類股?
AI技術應用廣泛,不論是企業導入生成式AI,或是政府擴建數據中心,都大幅推升高效能運算 (HPC)需求。這將使晶片供應鏈受惠,包括:
📌 GPU製造商(如輝達、超微)
📌 封裝測試與晶圓代工(如台積電、日月光)
📌 高速傳輸介面與網路元件(如博通、Marvell)
尤其在H20晶片重新開放出口中國後,更強化了供應鏈整體動能。
AI浪潮背後的另一個隱性推手是「電力消耗」。隨著運算中心興建速度加快,全球電網供應面臨挑戰。傳統火力發電設置受限,核能再次被視為替代能源之一。美國政府近期宣布投入700億美元加速能源基礎建設,推動小型模組核能反應爐(SMR)技術,相關受惠股包括:
📌 Constellation Energy(全美最大核能營運商)
📌 Nuscale、Occolo(小型核能反應爐新創)
📌 Centrus(核燃料供應)
核能類股屬政策支持產業,具備中長期結構性成長動能。
地緣風險未解,俄烏戰爭與台海局勢持續升溫,國防預算連年上升。無人機更成為現代戰爭主力,取代傳統高價戰機,強調數量與干擾效率。
重點軍工概念股包含:
📌 Palantir(軍情分析與AI系統)
📌 Lockheed Martin、Raytheon(傳統軍武供應商)
📌 AeroVironment、Elbit(無人機製造商)
此外,國防部將無人機從「耐久資產」改列為「耗材」,顯示未來採購量將持續放大,帶動產業長線成長。
自駕車與電動車:特斯拉與Uber的路線之爭
電動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,特斯拉成長面臨瓶頸,平價車型與自駕技術推進速度不如預期。相對而言,Uber則成功將自駕車與共享經濟整合,拓展為「智慧移動平台」。Uber目前已與多家車廠合作,自駕車未來可望降低司機成本、提升獲利結構,形成相對穩健的成長模式。
※ 建議投資人可將 Tesla + Uber 作為互補配置,平衡電動車與自駕車兩條技術線發展的投資風險。
比特幣走勢作為市場氣氛指標
比特幣在2025年初再度創高,但搜尋熱度未同步上升,顯示散戶熱情仍未達峰值。這代表行情尚未過熱,仍具續漲空間。過去比特幣有「漲三年、跌一年」的週期特性。2023~2025年屬多頭階段,2026年則可能面臨修正風險。
加密概念股中,建議優先考慮:
📌 Coinbase:穩定的交易手續費收入
📌 Circle:穩定幣(USDC)發行商
📌 Robinhood:擴展到股票與加密雙業務
此類公司若搭配加密ETF(如IBIT)參與,能提升波動風險控制效率。
政策紅利與產業投資邏輯
從2024年以來,美國已通過多項減稅、監管鬆綁政策,尤其針對AI產業、能源與晶片供應鏈傾斜政策資源,這些變化正持續強化企業獲利與市場信心。與其擔心關稅聲明,不如重視「減稅與補貼」帶來的利多題材。
操作邏輯與資產配置建議
面向
|
策略建議
|
---|---|
ETF
|
定期定額布局SPY、QQQ,追蹤大盤AI權值股
|
個股
|
鎖定AI晶片、核能、軍工、自駕車概念龍頭
|
投資週期
|
2025年仍為多頭年度,但宜提早因應2026潛在修正
|
部位調整
|
上半年適合偏多佈局,下半年以持股減碼、提高現金水位為準備
|
情緒觀察
|
結合Google搜尋熱度、VIX、比特幣走勢等領先指標輔助判斷高低點
|
總結:看懂風險,才能看見機會
雖然關稅政策與全球不確定性仍持續干擾市場,但美股的核心邏輯並未改變。AI、能源、自駕車與軍事科技等長線趨勢仍在發酵,只要掌握好資產配置與進出場節奏,2025年仍是極具潛力的一年。在震盪與雜音中,唯有深入理解產業脈動、掌握資金方向,才能在市場裡站穩腳步、穿越牛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