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經濟展望
吳嘉隆分析2025年總體經濟展望
元富YT頻道「翻轉學堂」節目於1月14日晚間邀請總體經濟學家線上直播,重點整理如下。
吳嘉隆老師指出2025年全球經濟的走向無疑是許多投資人關注的焦點,而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三大因素無非是關稅政策、油價波動和利率調整,不僅影響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增長,也關係到全球貿易、物價水平以及消費者的生活成本;在此背景下,吳嘉隆透過以下幾點分析探討川普政府的政策變化,尤其是在貿易關稅和能源政策方面的舉措,並探討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,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對2025年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。
一、川普新政府的經濟政策
自2024年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,其一系列政策取向引起了廣泛關注。川普政府的經濟策略將再次聚焦於加強國內經濟增長,尤其是藉由強化傳統能源的利用、進一步收緊貿易政策來減少貿易赤字,以及減少對外依賴。吳嘉隆指出,這一系列舉措預示著美國將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發生變化,尤其在中國、歐洲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上,可能會出現新的調整。
關稅一度是川普政府推動貿易保護主義的核心工具。在川普的第一次任期中,美國對中國等國加徵了高額關稅,意圖減少貿易赤字並重塑國內產業結構。2025年,隨著川普的第二次執政開始,吳嘉隆認為貿易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加強,預計川普政府將取消對中國的「最惠國待遇」,並將關稅徵收範圍擴大至更多產品,這將使得對中國出口的平均關稅稅率可能攀升至60%以上。
然而,這樣的貿易政策也面臨諸多挑戰,尤其是中國的反應,他提出中國不僅可以通過調整出口策略,例如將產品轉銷至第三國來避免關稅,還可能通過降低人民幣匯率來減輕關稅的壓力。儘管如此,長期來看,這樣的政策可能會對全球貿易結構和物價水平產生影響。
在能源方面,川普政府的立場與其前任有著顯著區別。川普強烈支持開發傳統能源,特別是頁岩油和天然氣,並且鼓勵擴大這些能源的開採。吳嘉隆強調,隨著美國能源供應的增強,原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跌,這對美國的經濟來說是一大利好,因為油價下降將有助於控制通膨,從而減少消費者的生活成本。
二、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與通膨控制
除了關稅和能源政策外,吳嘉隆補充說道,利率政策是美國經濟的另一個重要變數。美國聯準會在應對經濟波動時,經常調整利率以達到穩定經濟和控制通膨的目標,2025年,聯準會的利率政策則將可能面臨多重挑戰。
2023年,美國的通膨數據顯示出逐步下降的趨勢。2022年6月CPI達到9.1%的高點,但吳嘉隆請大家注意到,在隨後的幾個月中,通膨逐漸減少,尤其是油價下降對通膨的影響顯著;然而,2023年秋季,通膨出現了短暫的反彈,這使得美國聯準會在12月的會議中決定放慢降息步伐,從原計劃的降息四碼調整為降息兩碼,這一政策調整反映了美聯儲對未來經濟增長和通膨走向的謹慎態度。
利率的調整直接影響到資金的成本,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企業的投資決策和消費者的借貸行為。隨著美國經濟增長的強勁表現,尤其是受到AI技術革命的推動,實體經濟的增長將加速,這可能會帶動股市和債市的變動。股市預計將反映出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,而美國十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也可能會隨之上升。
此外,儘管美國聯準會的目標是將通膨控制在合理範圍內,但通膨的反彈仍可能對其政策決策帶來壓力,他認為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,美國聯準會將需在通膨控制與經濟增長之間取得平衡。
三、利率變動與跨國利差對美元及市場影響
在全球經濟的複雜環境中,利率變動對市場的影響至關重要。特別是在美國股市的上升趨勢預期下,利率的波動將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,隨著AI革命的推動,美國的股市預計將進一步走高,這同時會拉動台灣等地股市的上漲;然而,在這個過程中,美國債券殖利率的上升將是不可避免的,這些利率變化不僅會影響美國本國市場,還將擴展到跨國利差的變動,進而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格局。吳嘉隆舉例說,美國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若上升,將使美德利差和美日利差也走高,這將推動美元指數上升,帶動全球資金的流動。
跨國利差,指的是美國與其他國家(如德國、日本)之間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差異,對資金流向和匯率的走向有著直接影響,吳嘉隆解釋說,當美國的利率上升,而其他國家的利率相對較低時,資金通常會流向美國市場,進而推動美元升值。這一過程中,美德利差的變動將是預測美元指數走向的重要指標;例如,在2023年9月中旬,美德利差觸底反彈後,美元指數也開始走高,顯示出利差的變動往往預示著匯率走向,當跨國利差上升時,通常預告著美元會升值,而其他非美貨幣則會貶值。
這種利率與匯率之間的關聯性,有時會被地緣政治或其他經濟因素干擾,但大多數時候,跨國利差的變動最終會反映在匯率走勢上。因此,通過分析跨國利差,吳嘉隆建議投資者可以有效預測未來利率和匯率的變動方向,抓住潛在的交易機會。
四、中國經濟的挑戰與影響
除了美國,吳嘉隆提出另一個影響2025年全球經濟的重要因素是中國的經濟走向,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其增長的強勁或放緩對全球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貿易壓力,中國的出口增長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;然而,中國也在積極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模式,尤其是通過加強內需市場、提升消費者支出來促進經濟增長。儘管如此,中國的經濟放緩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素。
面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壓力,中國有可能再次選擇通過貶值人民幣來應對。人民幣貶值有助於減少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,提高其國際競爭力;然而,吳嘉隆相信這也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反應,尤其是在亞洲市場,競爭性貶值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貨幣貶值,進一步加劇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。
美國對中國的技術限制或出口管制,還會繼續擴大,之前針對先進製程晶片,接下來會擴大到成熟製成晶片,目前中國在大量興建成熟製成晶片的工廠,據說超過40座,估計成熟製成晶片在今年會感受到產能過剩與殺價競爭的壓力。
結語:2025年經濟前景的挑戰與機遇
總體來看,2025年全球經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與機遇。在川普2.0時代,地緣政治對總體經濟與全球化的影響將更加顯著,並反映在金融市場的波動上,吳嘉隆認為這樣的情況前所未有,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。
此外,美國的貿易政策、油價變動及利率調整同樣成為影響經濟走向的關鍵因素。而中國經濟的放緩及貿易關係的變化,也將對全球市場造成深遠影響。隨著科技創新,AI革命無疑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,並且可能改變全球的產業格局,無論是股市、債市還是外匯市場,他提醒投資人需要密切關注事態發展,適時調整應對策略。